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
今天,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、著名学者傅杰先生,发的一则朋友圈小“笑话”,引发了很多文化界人士的参与讨论。
(相关资料图)
《永乐大典》。傅杰摄
事情起源于正在苏州图书馆进行的“册府千华——《永乐大典》与苏州”文献展。
难得一见的明代《永乐大典》真迹,吸引了不少人。傅杰在参加江苏书展之余,也专程赶去苏州看展。
身为一个杭州人,傅杰看到“湖”字册,开头就是西湖,于是,顺手拍下来发在了朋友圈,作为打卡证明。
就是拍的这一页,被朋友发现了错别字。
复旦大学教授郭永秉把图片放大时,发现书中提到的“西湖十景”,“麯(曲的繁体)院风荷”写成了“麺(面的繁体)院风荷”。这下,傅杰也被逗笑了:书名真不愧叫“永乐”啊!
但随后,傅老师告诉潮新闻记者,这个错误是很小的枝节问题,可以一笑而过。但正是这小小的一个错别字,其实藏着不少文史、地理知识。
从南宋“麯院风荷”到清代“曲院风荷”
傅杰指出,“麯院风荷”因南宋时期酿造官酒的作坊“麯院”及其周边荷塘风景而命名,到清代时才改为“曲院风荷”。
同时,傅杰的朋友圈中,有人指出《永乐大典》这一页中西湖十景的“南屏晓钟”,也与今天大家熟悉的“南屏晚钟”不同。
很快,又有人回复:“南屏晚钟”和“南屏晓钟”一直有争议。有人则说:早先是“晓钟”,后来改“晚钟”。
西湖十景其实经过了复杂的变迁。
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吴铮强,今年曾出版大众历史读物《杭州寻宋》,作为《南宋丛书》的一种,勾画了今天城市街头可寻访的南宋历史。书中,他对西湖十景也进行了一番考察。
“曲院风荷”最早是“麯院荷风”。吴铮强表示,“麯院”原是宋代官府的酿酒作坊,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一带,靠近金沙涧的水源。周围又广种荷花,用来做酒曲,荷香酒香随风而起,所以叫“麯院荷风”。元代时南宋“麯院”就荒废,明代这里则是曲院水阁、荷花点点,从明代绘画和书籍中可看到。
曲院风荷,林云龙摄
清代康熙南巡,为做好接待工作,地方上大力重建十景。当时西湖的面积“麯院荷风”换了地方,改建到岳王庙前。
为啥改位置?吴铮强提到,宋代的西湖水域比今天大,所以灵隐路的“麯院”还是西湖范围。到元代西湖就开始淤塞,清代时,随着地理变迁,原来的“麯院荷风”可能很难广种荷花了。
同时,康熙题写名字,把“麯院荷风”改为“曲院风荷”。在苏堤跨虹桥附近重建景观,“引流叠石,为盘曲之势”, 从根本上改变了“麯院荷风”四个字的内涵,成为“曲院风荷”。
康熙题“曲院风荷”和乾隆御制诗
对文化修养极高的康熙来说,酒麯的麯和弯曲的曲,实在是不该混淆。毕竟西湖十景在很多书里都提到。但他为啥写作“曲”?不知道。反正后来乾隆到杭州,为康熙这一改变做解释:康熙不喜欢喝酒之风,崇尚大禹戒酒的美政。所以把“麯院”改为“曲院”。
但是把酒麯的麯写成麺条的麺(面),明代的这个抄工可能当时确实饿了吧,脑子里想的是下班吃碗什么面。
南屏晚钟改成了南屏晓钟?这事别怪康熙
南屏晚钟得名于南屏山,是九曜山的分支。净慈寺在山中,是远眺西湖的极好位置。南屏晚钟,指的是傍晚时分远望西湖,耳中听着寺里钟声响彻南山,这四个字中,山水、禅意、时空融为一体。
据吴铮强的考证梳理,南屏山建寺庙始于五代钱弘俶,到南宋建炎年间改称“净慈禅寺”。南宋王洧有一首诗《南屏晚钟》,提到提到“晚烟深处蒲牢响,僧自城中应供回”。
净慈寺
“南屏晚钟”改为“南屏晓钟”,今天坊间很多传闻,也是在康熙南巡时一并改的。雍正时李卫编的《西湖志纂》也有“南屏晓钟”版画。
康熙为西湖十景一一题写名字,除了改“麯院荷风”为“曲院风荷”,“南屏晚钟”为“南屏晓钟”,“两峰插云”为“双峰插云”,“雷峰夕照”为“雷峰西照”。
但通过《永乐大典》这一页可以看到,早在明代初期,这处景点的名字是“南屏晓钟”,不是“南屏晚钟”。
今天的南屏晚钟。后人把康熙的南屏晓钟,又改成了南屏晚钟。
有没有可能是抄工把“南屏晚钟”抄错了,晚抄成了“晓”?毕竟他刚把“麯”抄成了“麦”。当然有可能,但这么频繁的错误率可能性极低。因为《永乐大典》是一本非常精良、非常严肃的书。
只能手抄的百科全书,错字难免
《永乐大典》,是明成祖朱棣命解缙、姚广孝等人主编的大型百科全书,“永乐”是明成祖的年号。全书共22877卷,大概3亿多字。
这套书的编纂体例类似今天的词典。先根据字音(《洪武正韵》)排字,再把跟这个字相关的天文、地理、人事、名物等各种知识一一介绍。比如“湖”字册第一个词条是“西湖”,后面还有霁月湖等各种湖,以及与湖相关的知识、典故。
因此,《永乐大典》就要抄录各种文献——这套书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。
明代初期的很多书,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,但这些书的内容被拆分、抄录到《永乐大典》不同的词条下面,已经失传的书可以从《永乐大典》中整理出来(或部分整理出来)。这件工作就叫“辑佚”。
清代很多学者就用辑佚的方法从《永乐大典》复原了很多书。
比如修《四库全书》的邵晋涵,他在四库馆的工作就是专门辑佚,他辑佚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《旧五代史》。《旧五代史》是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主持编修的,后来欧阳修又修了《新五代史》,《旧五代史》就渐渐失传。邵晋涵从《永乐大典》以及众多文献中,一点点复原了《旧五代史》150卷,他本人也成为浙东史学代表人物。
《永乐大典》
《永乐大典》辑佚出来的古籍有近600种。可见,《永乐大典》这种大型丛书,在保存文化、传承文脉方面意义很大。这种书价值这么高,那为什么不多印几套、广为传播呢?
因为它们体量太庞大了,《永乐大典》3.7亿字,《四库全书》8亿字。这种书刊刻起来,耗费太大了——比如雕版,这要用多少枣木、梨木、楠木?耗费简直可以与隋炀帝开大运河相比。
因此,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手抄。人工费、纸墨,这点钱和雕版相比,就不算多了。但成百上千个抄工,一个字一个字手抄,那眼睛花了,出现错别字也就很好理解了——Zhe就是一个正常的概率。
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告诉潮新闻记者,抄写《永乐大典》,抄工每人每天抄三叶,抄完后有专门的人检查;如果有错别字就要返工,前面的工作白干,而且每一册都附录了抄写者、检查者等责任人的名字。
“品控”可以说非常严格了。
今天的出版行业,有电脑检查拼写、有三审三校,都会有错。根据国家出版总署规定的出版物容许错别字率,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都可以。记者估算了一下,如果按照这个比例,《永乐大典》可以出现10万多个错别字呢。
张志清说,当下,随着《永乐大典》和其他典籍的数字化,类似这样的错误,可以在文本校勘中得以发现和改正,让古籍文本更加准确。
永乐大典数字化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东方供销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